昨天早上工作時間,澄澄在做紙上縫工,做到一半就不想繼續做了;曉薇媽咪看到就試著鼓勵她完成,但澄澄仍然跟老師說她不想繼續做。
剛好我就在曉薇媽咪旁邊,曉薇媽咪就對澄澄說:「嗯!不然我們來問問羅老師,看羅老師覺得工作做到一半,沒有完成就把它收起來好不好?」
其實我覺得這件事情沒有一定的準則;在不同的人、事、物情況下,可以有不同的引導方式;
但看著澄澄的同時,我突然想起她的父親(上星期六座談會剛好有跟他談過話...)。
於是,我就笑笑的跟澄澄說:「澄澄你知道嗎?我跟妳爸爸是好朋友。我很尊敬你的爸爸,因為你爸爸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人(邊說邊豎起大拇指)。他做每件事情,都會把它盡力做好,做完成,才會休息。」
「所以澄澄,妳也可以像妳爸爸一樣,成為一個這麼負責任的人。我們來把它完成,好不好?」(我又對她豎起一根大拇指,同時面帶微笑、邊說邊點頭表示肯定)
這時候澄澄聽我說完她爸爸是怎麼樣的人以後,發現她連眼神都不一樣了;從本來有點不耐煩、不願意的眼神,慢慢變成面帶微笑、心嚮往之的表情。
她點點頭,跟我說:「好!」
接下來,她很專注地再利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,把她的工作細心完成,並且在完成後再拿來跟我分享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禮記云:「教也者,長善而救其失。」
我們要增長孩子的,就是這「願意為父母而把自己做得更好」的孝心。
百善孝為先,很慶幸透過古聖先賢的教誨,我們仍然懂得使用這種引導方式,來幫助我們的下一代。